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专栏

2024-08-31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一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这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事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根本保证,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新征程上,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新征程上,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乘历史大势,走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二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在扎实奋斗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藩篱、激活力、迎挑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新征程上,只有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一系列部署涵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新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锚定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方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蹄疾步稳向前推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目标指引方向,奋斗开创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弘扬实干精神,把准方向、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共同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始终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四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指明了改革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突出了制度的关键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改革的重要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改革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六个坚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不断以改革开放新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深刻领会“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将其不折不扣贯彻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定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刻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艰巨繁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是纷繁复杂,就越要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到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会的一系列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来进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涵盖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释放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立足发展新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实战略支撑、注入强劲动力,就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中,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打好关键之战,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我们就一定能穿越激流险滩、跨越层峦叠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以开放促改革,书写中国同世界合作共赢新篇章

——六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部署,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到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从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行业准入;从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搭建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仅让中国的发展惠及国际社会,也让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
  鉴往事,知来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也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更有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每一轮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能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扩大开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从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再到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全会着眼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有利于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开辟新空间。
  开放带来进步,合作才能共赢。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世界来说,这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将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新征程上,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必将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前行、共谋发展,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七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实践深刻昭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不断造福亿万中国人民。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按照全会作出的部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八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首位,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就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作出部署安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坚强决心,必将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上而下形成党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前进道路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要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确保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要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扭住关键环节,抓住重点任务,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就能有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带动全社会更深刻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改革越是深入推进,就越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根据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求真务实、敢作善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不断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党总是能够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指引我们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内国际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

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正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

  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一定能实现到2035年的目标,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征程上,贯彻这些重大原则,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一定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从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到秉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这次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条。必须深刻认识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新征程上,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确保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这次全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地见效,必将不断造福人民。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笃定“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要大兴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汇集民智、凝聚民心,紧紧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党。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来源:人民日报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孙来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重要一条,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改革开放事业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

  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做到改革为了人民

  改革为了谁,关涉改革的立场、旨归。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站稳人民立场。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人民立场是这一制度设计的理论根基。百年党史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来都是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围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七个聚焦”,其中,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方面的聚焦,反映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彰显了我们党“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人民情怀。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做到改革依靠人民

  改革依靠谁,关乎改革的主体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才能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在“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上,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布尔什维克的中心任务虽然发生了转变,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不能变,“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依靠人民的武装、人民的拥护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调动亿万人民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要尊重人民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小岗村“分田到户”、乡镇企业兴起、三明医改、“最多跑一次”、“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等,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探索尝试,为改革提供了活力之源。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要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事实上,我们党的重大政策、重要文件的出台过程,往往就是集中人民智慧的过程。此次决定稿下发征求意见后,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吸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决定》强调,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这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和政府决策和执行科学性有效性的有力保证。要汇聚人民力量。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党建引领激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力量。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坚持人民满意标准 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是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逻辑必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准,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990年,苏联《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在部分群众中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等的却占85%。苏共垮台的教训表明,一个政党是不是真正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改革成效如何,人民的感受最真实、最直接;评价改革成效,人民最有发言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推动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来评判改革成效。

  评价改革成效要看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从世界历史看,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但也产生了“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累”的利益阻隔和社会断裂问题。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这符合生物生存竞争法则,资本家的获益需要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这种对资本逻辑的辩护,认为衡量社会进步,既要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要看生产力的所有状况。1853年,马克思在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指出,这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可见,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是马克思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状况的重要尺度。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体现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上,也体现在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上。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很明显,这“三个有利于”同时考虑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归人民所有、为人民造福的状况。

  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检验改革成效是改革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引导和推进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2016年2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2018年10月,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目标导向,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用实绩来说话,确保改革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来源:2024年第10期《党建》杂志,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邢占军 陈仁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凸显了改革的人民性本质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破除妨碍改革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当前,特别要通过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安全保障和共享发展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劳动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和优化就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者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同时,加大创业支持力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新业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民生安全网。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围增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增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要加强社会治理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方法,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强化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加强对基层民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同时,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倡导诚信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体系,确保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提高国家安全预警和防范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强化国家安全工作的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二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防控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公众安全健康。三是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居住需求。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保护公众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


来源:2024年9月24日《光明日报》,作者分别系山东大学教授、副教授,均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23 09:42:22